王文杉(聯合報社長兼聯合線上執行長)
2004年6月 e天下雜誌
採訪:張戌誼‧林宏達 整理:卜繁裕 攝影:周致
1951年創辦的聯合報系,從當年每份兩大張、售價7角的《聯合報》, 陸續推出《經濟日報》、《民生報》……,到2000年成立聯合線上、聯合知識庫, 一路記錄台灣,至今已走過半個世紀。
身為聯合報系王家第三代,王文杉如何靠著自學與「偷師」, 從一個對網路科技一竅不通的門外漢, 到親自帶領成立4年的聯合線上,拉下紮根8年的中時電子報, 讓聯合新聞網一躍成為全台灣最多人點閱的新聞網站, 甚至排名僅次於四大入口網站?
面對不看報紙的世代,遭遇48年來報系首度虧損,他如何因應? 他為什麼相信聯合新聞網未來的競爭對手是軟體公司,而非中時電子報?
《e天下》專訪這位讓UDN成為網路新聞代名詞的聯合報系「小王子」, 請他暢談網路科技對當前媒體市場的衝擊,以及傳統媒體未來該何去何從……。
今年年初,國內新聞網站不約而同傳出達成損益平衡的好消息。
在經營聯合新聞網(udn.com,簡稱UDN)的聯合線上宣佈去年損益兩平後,經營中時電子報〈chinatimes.com)的中時網科也宣佈去年第四季已達收支平衡目標,今年可望獲利。在網路上提供新聞服務,已經是賺得到錢的生意了!
但是很少人注意到,成立4年的聯合新聞網,已經超越成立8年的中時電子報,拿下新聞網站的龍頭寶座。
根據市場研究機構創市際今年2~3月的報告,聯合線上已成為全台灣最多人點閱的新聞網站。創市際今年3月的報告中,依ARO(Access Rating Online,是以網站到達率×上網次數到達率×單次造訪停留時間,計算得出)指標做出的台灣網站排名,聯合新聞網位居第五,前4個領先者都是入口網站。至於最接近的新聞網站,是排名第八的東森新聞報,中時電子報則是排名第14。
聯合新聞網為什麼能夠後來居上?
「今天聯合線上賺錢,都是他們(指聯合線上員工)的功勞,」聯合報社長兼聯合線上執行長王文杉,在接受《e天下》獨家專訪時,一開始就表明「功不在我」。他還特別邀請了聯合線上總經理兼營運長劉永平、事業發展部經理楊蓓蘭一起列席,笑說:「請他們談,才不會浪費你們《e天下》的版面和你們讀者的時間!」
然而,王文杉事實上就是為聯合報系網路事業定奪戰略的主帥。他也下了一連串正確的決策:免費提供入口網站即時新聞,以快速讓UDN成為網路新聞代名詞;建立聯合知識庫;有效地整合聯合報系的資源……。
身為聯合報系王家第三代,這位今年剛滿34歲的「小王子」,不斷謙稱自己對網路真的不懂。他在專訪中坦言,當初決定接下為報系開拓網路市場的任務前,「我們內部沒有一個人懂網站,尤其是決策階層。包含我自己!」
靠積極自學和到處「偷師」,王文杉快速抓到經營網路的訣竅。聯合新聞網上線之後,他學著做一個又一個沒有前例、甚至沒有可靠資料以供參考的決定。
「就是靠我的gut feelings(膽識),」王文杉瞪大眼睛說。
話雖如此,王文杉在專訪中依舊能夠理出每個關鍵決策背後的思考邏輯,並且暢談網路對當前媒體市場的衝擊。
為何他相信聯合新聞網未來的對手將會是軟體公司,而非中時電子報?為何他認為網路廣告還不成氣候?又為何預言傳統媒體將出現大整併?
聯合報系已經成立52年,除了創辦前4年賠錢,去年是聯合報系出現48年以來首次的虧損。身為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之孫,他為何敢說:「聯合報系就是缺個賠錢的經驗!」
且聽王文杉和劉永平、楊蓓蘭,在專訪中細細分析,他們如何讓聯合新聞網4年內開始賺錢,以及對媒體未來大趨勢的獨到見解。(林宏達)
Q:2000年初,網路正開始泡沫化。當時為何還決定投入網路事業?回頭看這4年以來,聯合報推動網路事業最大的成就與阻礙各是什麼?
A:1990年代,大家都說.com是未來新興產業。但也有人說,.com不是新興產業,因為未來所有的東西都是.com。我對後面這種說法比較同意。因此,聯合報不是另外發展網際網路產業,而是把自己「.com化」。
這個.com化超越了經營網站。因為不管它是要經營內容網站或商業網站,其實只是途徑之一。我們是先成立網站,然後宣布聯合報系要e化。
現在回憶好像很有系統,但當時其實不是這麼有系統在進行。成立網站是很單純的一件事情,沒什麼高深學問,特別是當時中時電子報比我們已經先起跑了3年左右。
我們開始籌備之時,他們已經正式開站1年。之前就常聽我們的記者說,為什麼人家有網站,我們卻沒有?但是,當時我們內部並沒有任何人懂網站,決策階層更是,包含我自己。
後來,決策階層認為我似乎是最適合接手進行這件事情的人選。於是我就開始去學,從學上網開始,先上別人的網站,觀摩各式各樣的網頁。
想快速學習網路的經營,就要偷師。怎麼偷?哈哈,就是打著聯合報的大招牌,跟所有的人說我們可以合作(大笑)。
當時的重點全部環繞在如何做一個新聞網站。我學的是一些經營原則,像是網友與報紙讀者的差別在哪、他們使用哪些新的工具、新獲利模式等等。我們開始規劃、設計、找技術顧問,系統管理慢慢搭起來,UDN就簡單草創。
複雜的是,開始以後就要有策略、願景,必須思考如何讓它能夠有營收。我們剛創立網站時,沒有人跟我談這些,多數人都只是談page view。然而,我覺得獲利是做生意最基礎的要件;竟然有人跟我說獲利不重要,從頭到尾我就是打心底不相信,覺得這是不可能的。
事後,我跟人家說,投資銀行家害了好些人。網路並沒有泡沫化,是網路的股價泡沫化、資本市場泡沫化。至於是否該上市?當然應該。但是時間點應該由專家分析,不是由我們直接來講。所幸,當時也不用太煩惱上市的問題,因為我們剛成立(2000年3月)泡沫就破了(2000年3月,NASDAQ指數從歷史高點崩跌)。
所有的事就此回歸正常。這有個好處,我忽然懂得它在搞什麼東西了。舉例來說,網站成立時招募新人,新人還要求得見老闆;見面後,發現他們問我的問題,比我問他們的還多:股票分紅如何計算?有配手提電腦嗎?我問他,你在網路事業很久了嗎?他說:「我有3年經驗,是網路資深從業人員!」(大笑)
我當時心裡想,這就叫做資深啊!在聯合報的文化裡面,資歷10年之內可不敢大聲講話的呢!我心裡非常掙扎,發現大部份人都是這種態度,到底該攀附潮流做這樣的招聘,還是要回歸原本的基礎價值去判斷一個人?後來,我跟公司網路事業總經理商量的結果,決定回歸正軌。員工要跳槽如果是因為想領股票,我們就讓他走。
Q:一路走來,最難做的決策有哪些?
A:在當時,其實都是一些gut feelings(膽識)。例如,公司開始營運的第一週,召開會議所做的一個重要決議,到現在我仍不知是對是錯。
會議中,我要求第一年的營收只是「零」。我們發展網路的時間比人家晚了3年,所以我只要求能在最短時間讓UDN變成網路新聞的代名詞。
事後回想,這個決策利弊參半。好處是,我們把所有資源都放品牌上;壞處是,公司裡每個人都沒有營收的壓力,之後再來改變就很辛苦了。
我一開始為什麼覺得營收不是真的必要?因為整個網路市場,加在一起營收能有多少錢?當時各種數字很多,但都是假的。你爭了半天,爭到了什麼?根本沒有市場!
我們從廣告部調同仁過來做廣告,他們很習慣談所謂的市場佔有率;第一次提案就被我推翻,我不談市場佔有率,我說這根本還沒有市場。
聯合、中時兩個新聞網,加上其他入口網站,一年估計最多不過3億。爭這樣的市佔率有什麼意義?所以我說爭這個沒有意義,乾脆不要爭。這樣做對不對?我不知道。
還有另一個決議,也不知道是對,還是不對。那時候廣告主下預算都是根據page view。但是當時網路基礎建設不好,網站設計總要讓人多點幾次才能到達想要的頁面,使人等得很不耐煩。因此,我決定做所謂的pull-down menu。好處是能快速點到自己需要的畫面,缺點就是少了好幾個page view。
當時有人就提出反對意見,認為還是必須重視點閱數。我卻堅持不要。第一個原因,是使用者至上的觀念;第二個就是,我不相信網路廣告!網際網路的特色在於互動性。我認為網路最終的營收,應該是來自於內容銷售、產品銷售,比較類似直效行銷的手法。當然,流量夠大的時候,你比較可以賣廣告,但仍不應該只看點閱率。
另一個重要抉擇是,我要排除非常大的困難,強制要求聯合報系內的所有產製單位,將資源都提供給單一的一個網站。因為《民生報》說自己要獨立有一個網站,《經濟日報》、《聯合報》也都說要。其實,當時每一個新聞中心,都認為自己需要一個獨立網站。但那時我想,一個獨立網站要打市場已經很難,分開後每個網站只剩下幾個人看,不是大眾網站,而是分眾,這樣沒有意義。
這件事最後是靠強制手段解決──就是不准。我們決定,聯合報系的網路事業,都要在UDN的帽子底下做;也就是說,網路上只要跟做生意有關的,都歸UDN管理。
直到今天,我仍不後悔做這個決定。傳統媒體對專業上的切割是很有道理的;例如《聯合報》是綜合性報紙,《聯合晚報》是以出刊時間切割的產物,《民生報》則是生活消費、娛樂文化,《經濟日報》是財經專業報紙。但來到網站後,切割是沒有意義的。全聯合報系的娛樂新聞貢獻在網站的娛樂新聞、全聯合報系的財經證券供給網站的財經證券需求。
當然,一直到現在,內部仍然有雜音。
我們目前亟欲擺脫的另一個問題,也是我種下的因。當初想成為網路新聞第一品牌,我決定先不談營收,免費提供新聞給各大入口網站。
當時,中時電子報認為新聞是獨有的,客戶與內容沒必要提供給別人。不過,人家已經先花了3年時間,是台灣網際網路的領導品牌;我如果用同樣的方法做,要怎麼跟它抗衡?
我決定把新聞連結到各個入口網站,入口網站的網友比中時電子報多太多了!於是,所有入口網站看到的新聞都是UDN。我們目的達到了,但惡果就是,入口網站的新聞內容全是免費的。
我們營運長現在很努力去遊說資訊有價,讓他非常辛苦,全因為我當初的一句話,有時覺得是滿可惜的。
Q:不過,聯合知識庫就是要收費的。當初如何規劃做這一塊?
A:那時候負責執行的人跟總經理易行,一起到辦公室找我。最後他們說,整個計劃要花數千萬進行。真的要做嗎?沒有任何經驗和參考數據,做這個決策真的很難。
事後證明,聯合資料庫應該算網路成功模式。當時我認為,全台灣能夠記錄台灣歷史資料的,捨我其誰?中時報系大約是第二吧!因為他們的資料庫,據我所知,有一次失火,燒掉了好幾年的東西(笑)。
聯合知識庫開始的第一個月,就損益兩平了。
Q:就你們聯合報系的經驗看,傳統媒體的讀者是否有被嚴重瓜分到網路或其他媒體?
A:網路的部份我絕對相信有,但是無法量化。第一,90年代末期到2000年,網路的市場太小,感受不到它的影響。這兩年來年輕人不看報紙,但是從網路得到資訊,這對未來是很大的影響。所以未來我們要更用心經營線上的客戶。
對報紙最大的影響,過去10年應是有線電視。電視與報紙讀者有80%的重疊,除少數廣告主是只在特定媒介刊登廣告,其他廣告市場都重疊。例如汽車、房地產幾乎都是橫跨的。
在1995年有線電視開放之前,報紙幾乎就等於媒體。有線電視壯大後,先是影響三台,然後就開始侵蝕報紙。
台灣一年的總廣告預算,約新台幣580多億,其中電視就佔300多億。根據ACNielsen的調查,台灣報紙閱讀人口,從10年前的70%到現在僅有 50%,影響很大。
網際網路如果對傳統媒體產生影響,對電視的影響應該更大。但我認為,影響還沒看到,因為真正的網路媒體根本還沒出現!現在網際網路的媒體素材,大多都是電視或報紙等提供的素材。真正的原生素材還很少見到。
Q:你認為無法邁向純網路媒體的限制為何?
A:內在、外在、技術都是問題。寬頻用戶現在有300萬戶,等於只有3成的上網人口在用。而且即便有寬頻,在線上收看的畫面品質仍有不足。
同時,市場的開拓也非常重要。就像最初我便認為,要先聯合多家同業一起打市場,之後再來打市佔率,最後才是成王敗寇。
我記得成立聯合新聞網的第一天,我就說明了我們的敵人不是中時電子報。
Q:所以跟中時電子報算是戰友嗎?
A:我們跟中時報系打了四、五十年的仗,怎麼說不是敵人?曾經有人說,如果創辦人還在世,他絕對想不到,我們的敵人是微軟!就像電視台沒想過,將來的競爭對手會是中華電信!
因此,競爭是模糊的,真正的對手也不見得是中時報系。
Q:你覺得純網路媒體何時才會出現?聯合報系又對此做了什麼樣的準備?
A:如果真正出現了純網路媒體,極有可能是由傳統媒體的大整併而來!
中時報系跟我們的同質性太高,應該是異質性媒體的整併才有綜效。例如,電視台或廣播,和我們進行聲音、影像、文字的整併。
我認為世界會發生媒體大整併,然後才會出現廣義的純網路媒體。
Q:最後,再回到你推動網路事業的心路歷程。之前報系裡獲利的單位要養不獲利的單位,內部不滿的雜音也很多?
A:有。剛推網站時,很多人關心網站的收益。嚴格來講,我們的成本其實還沒有明確的區隔,因為所有的新聞內容仍是報系提供;如果單就以聯合線上來說,我們還是虧損。
但從整個聯合報系來看,運用既有的資源產生新的獲利,我認為算賺錢,這仍值得投資。現在的問題是,下一步要做什麼。
Q:忍氣吞聲也很久了吧?
A:我記得我將營運長從多倫多請回來的時候,我跟他說,請你回來的主要任務就是創造營收。這件事情是聯合線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;對報系整體而言或許不是很重要,聯合線上賺5,000萬或賠5,000萬,對財務根本沒有太大影響。
同時,我們也有新的狀況。老實說,必須損益兩平的理由,其實是母公司不賺錢嘛,聯合線上不能當拖油瓶!
去年,母公司不賺錢。我們有實質業務的公司有20多家,大概都有1、2家不賺錢。前年是有部份的報紙虧損,但整體集團仍獲利。
去年,則是48年以來第一次集團不賺錢。我們集團創刊前4年是賠錢的,後來就一路獲利。
Q:報系賠錢,你的壓力很大嗎?
A:我跟家裡的長輩們說,聯合報48年來第一次賠錢,這是好事一件!
怎麼說?因為再不賠錢的話沒人有危機意識。過去,配合改革的意願很低;現在就不一樣了。
我在幾年前就跟我老爸說,你知道我們缺什麼?他問缺什麼,我回答:缺賠錢的經驗!
我是很累。50年的大象推不動啊!下面有員工不想改變,上面有董事會不想改變。夾在中間,痛啊!我們推動全台第一個媒體優退方案,過程就夠痛苦了。要說服工會減少勞工,有人提說,創辦人曾說過「絕不裁員」,當場塞住嘴巴。
聯合報是大家庭,怎麼能夠把孩子趕出去呢?所以我們給的條件優於勞基法。96年首次推出,讓員工自願離開,至今我們優退了1,400多人。
現在賠錢,我們就沒有優惠離職了。工作表現不佳、績效差、取代性高、貢獻度低,主管擬定名單之後,劈哩趴拉就送來了,連講都不用講!
因此,賠錢雖然讓我們壓力大,卻也正是個能真正變革的機會!
本文章引用自
- Nov 23 Thu 2006 22:18
【轉貼】48年首度虧損,聯合報就缺賠錢經驗!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