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編按:『假若能讓生活在東區的人們,漸漸的發現,
甚而是去創造一個屬於東區的性格,以及屬於東區的美,就是另一種藝術的詮釋與反思了。』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法國社會學家布希亞曾這樣說:「在紐約,你重新發掘一種榮耀感,覺得自己壟罩在整座城市的能量之光環中。這種感覺不是源自像歐洲所見的那種目睹滄海桑田之悲涼光景,而是來自一種變動的美學形式。」聽完這句話後,讓我想到海明威曾說過的一句話:「如果你夠幸運待過巴黎,它將永遠跟著你,因為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。」這就跟我心目中的台北一樣,這麼樣的特別,這麼樣的有趣,他有屬於他的美與屬於台北的藝術。
在今天下午的座談會中,作家韓良露在此次粉樂町活動的對談中,提為她近日推動「南村落」以及此次粉樂町以東區為區塊的觀點,她說:「城市是活的,會生baby。」就像東區是台北新生出來的baby(當然他慢慢長大了),因此台北不應該只是行政空間的涵義,更應該從文化空間的意義來解讀,解讀每個區塊所代表的文化意涵,並且可利用『藝術來詮釋空間(Space)』,因為城市與城市的人其實是共生的,他們會自我創造而再生。
而本次活動的策展人胡朝聖先生也提到他策劃此次展覽的想法,他認為:「一個城市有性格」,而「當藝術詮釋空間,將會出現一些concept」,而此次粉樂町,就是希望在這樣的過程之中,「將詮釋權交還給東區人,並進而對城市的人們有影響與轉變。」久而久之,讓生活在此文化空間下的人們,有了『自發性』,創造屬於這個區塊的美。
當我聽完了這兩位的觀點,加上孫正華小姐帶來國外的案例後,我這個外行人,開始思索一個很根本的問題,『政府呢!?』身為支持與鼓勵的政府單位,在這些展覽與城市的「生長」過程中,究竟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而在整場兩個多小時的論壇中,對於政府的支持不提,是否是對於政府的一種失望,還是種遺忘呢?
不管在我心的疑問是否真正的找到答案,但我想當我們參加完這一切後,假若能讓生活在東區的人們,漸漸的發現,甚而是去創造一個屬於東區的性格,以及屬於東區的美,就是另一種藝術的詮釋與反思了。嗯!!我很喜歡這個活動。
網頁>
網頁>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