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聽到一句話:
「 30歲之前如果不是左派, 那就是笨蛋; 30之後如果還是左派, 那更是笨蛋.」
引述這句話的講者說:
「台灣實在太不左了, 左派的人實在很少, 我對這件事情感到很奇怪, 學術圈應該有很多左派才對,
因為左派的人通常比較聰明, 你看布希就知道, 很右的人是白痴.(台下大笑)」

我找了一下, 這句話的原文有幾個可能:

30歲之前沒有信仰過左翼思潮,心靈有病﹔30歲之後繼續信仰左翼思潮,腦子有病。(克萊孟梭)

30歲之前不是個自由派,他就沒有心;30歲之後不是個保守派,他就沒有頭腦。(邱吉爾)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4/12 〈象牙塔與自由鐘〉(1980-1988)

這一集是從「台大五人小組」開始的. 代表受訪的是曾經當過國大代表的劉一德.
(我對他的印象來自凍結國大案). 他們的訴求是透過普選產生代聯會主席, 宣傳手段包括貼海報,
從高樓往下灑傳單.

紀錄者將 80年代的學運歸為自由主義的運動, 配合的是台灣社會的資本化.

追求自由的氣氛在各大學院校傳開, 校方跟學生的對立就此開始. 台大普選的要求在代聯會通過,
但遭校方否決, 並懲處了與事的學生. (現任立委李文忠被令退學, 紀錄片中撥放當年李帶頭抗爭的片段.)
學生不停抗爭, 學校不停處分.

在這種氣氛, 「刊物」因應而生. 政大的《野火》燒起了刊物之火: 台大「自由之愛」,
輔大.文化的「文化社」, 中央「怒濤」, 中興法商「春雷」, 北醫「抗體」,東海「東潮」,
成大「Ω西格瑪社」等…刊物在各校園出現, 各社團也開始串連. 為了突破校方的壓制,
各校相互支援, 校方處罰分發刊物的同學, 就由其他學校的同學進校園幫忙發放, 這樣學校就沒輒了吧?

1986年鹿港反杜邦, 是學運跟社運交集的點. 幾個學運社團都紛紛響應, 其中台大自由之愛還製作了
一本杜邦事件的調查報告. 但反杜邦的核心人士回憶, 當時學生頂多是扮演「觀察」的角色, 算不上是參與.
學生企圖用「調查」的形式參與, 但不論樣本選取或研究方法, 都有些格格不入. 但這至少是學生參與社
會運動的開始, 跟過去救國團式的社會服務不同.

至1987年間學生爭取的議題包括: 大學法修法, 教官退(滾?)出校園…等等. 1986年民進黨成立,
1987年初國民黨將知青部遷出校園. 1987年7月解嚴. 解嚴之後, 各學運團體思考是否串聯的問題.
台大體系對此保留 至此, 學運分出兩條路線. 配合這些團體成員之後的去向, 紀錄片作了以下的切割:

台大 -- 菁英主義 -- 自由之愛 -- 走上政治階班的階梯
非台大 -- 反菁英 -- 民學聯 -- 走上社會運動路線.

1988年520農民運動, 似乎就見到這兩條路線的分野.
1988年報禁解除, 蔣經國去世, 李登輝接任, 台大學生會長首次普選.
接著的大學法請願中, 教授也走出象牙塔, 加入行動.

片尾即是以學運分叉兩條路做結, 片末一句話說: 「學運會消失, 但社會不會. 」
下一集即是野百合學運, 就我的印象這是政治路線的運動, 那社會運動那群人去哪了呢? 頗好奇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優先選擇 FranKC 的頭像
    優先選擇 FranKC

    優先選擇聽什麼? 陳宥亘 FrANKC

    優先選擇 FranK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