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按佳句:『應該要以視覺的征戰,使追逐新奇的大眾覺悟、清醒,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 什麼才是真正「深埋於過去,未被滿足的慾望」。 』


◎圖為"班雅明"


這篇文章的深度,讓我對於這位好友的專業,
致上最高敬意,
或許他只是在玩弄文字,也可能在玩弄知識,
但不可否認,沒有一定深度,
是無法寫出這樣的字眼,
更何況這是更早先的文字,

讓我想到近日看到的這段話:
「我們更在意的是如何讓同仁在人文素養有所成長。」

畢敬人文素養,需要靠的是生活的經驗累積。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傑夫 's BLOG
June 1,2007


自殺於1938年的班雅明(Benjamin),是個浪漫的社會學家,不,他應該是位詩人。他以「印象空間」掌握所有藝術被記憶的形式,揉合了主體與客體的印象交疊,將不同時間、空間所得來的印象,運用偶發的追憶力量,盡情出入在意識與潛意識之間。

所謂藝術被記憶的形式有「意願性記憶」(voluntary memory)與「非意願性記憶」(involuntary memory)兩種。所謂意願性記憶是有意地從意識中拼湊而成的,而非意願性記憶即佛洛伊德(Freud)所說人們壓抑的潛意識。在這兩者當中,比較重要的是非意願性的記憶,因為偉大藝術的產生往往都是從壓抑中解放出來,那樣的藝術往往具有永恆性,而第八藝術—電影,更是利用其拼貼的律動性,帶給大眾「震驚」。

1898年1月23日,出生於拉脫維亞(Latvia)的愛森斯坦(Eisenstein)號稱「現代電影之父」,他最有名的貢獻就是「蒙太奇」,將對列鏡頭組接在一起時,其效果不是「兩數之和」,而是「兩數之積」。這種電影手法捕捉了人的現實與超現實、意識與潛意識,是一種相當刺激的機械美感。

蒙太奇影片與可寫式文本雷同,看時阻力很大,但卻引發思考與重新書寫的可能性,而多數主流好萊塢影片為可讀式文本,看完就忘,僅能牽動細微漣漪,但這並無對錯之分,差別在於「永恆性」。每部影片都像社會學理論架構一樣,需要經過歷史大海的考驗,才能區分出偉大與平庸。

今天,2006年6月25日,桃園,至今尚未有偉大貢獻的我,身為一個主體,面對存而不論的客體,運用我的「能知」與「所知」結合,產生出對我有意義的印象。在20年又7個多月的記憶中,撿拾、擷取出從前的片段,我該闡述什麼?挑選記憶的過程反倒成為一種阻礙,印象空間「不為沉思所丈量,主體和印象之間的距離與邊際不再存在,主體成為印象的一部分,存於日常生活的身體」。於是,主體(我)融入印象當中,將日常生活的身體物化,追憶似水,流動中幻化成電影膠捲,恣意剪貼,那應是悲歡交織的「印象空間」。

「You jump! I jump!」熟悉的對白喚醒我,那是電影〈鐵達尼號〉,是第一次進電影院...

「恭喜你考上東吳!你很高興吧?」話筒傳來的聲音,牽動我雀躍的心,然後是班上的歡呼聲...

「打斷手骨顛倒勇!」羅文嘉站在講台前方聲嘶力竭,是第二次替人助選,也是第二次的失敗...

腦海快速閃過的三個畫面,不同時間、空間,但不夠純粹,含帶些許造作,這是否是文字所必然造成的後果?不該是詞藻運用、修辭...而已,應該要以視覺的征戰,使追逐新奇的大眾覺悟、清醒,什麼才是真正「深埋於過去,未被滿足的慾望」。

於是,愛森斯坦透過電影技術,透過他的攝影機,透過他「盯在鏡頭前的眼睛」,透過不斷由新舊印象會合而生的時尚、新奇,帶給人們「震驚」,這是由於攝影機進入了潛意識的世界,這個世界甚至超越了真實世界,就如布西亞(Baudrillard)所言,模仿中的模仿,模仿和真實本身混淆,在一個沒有本源的真實中,建立擬像的存在。

當人們習慣「震驚」之後,人們會開始「麻痺」、「麻木」,一但對蔡明亮導演的〈天邊一朵雲〉習以為常之後,那麼好萊塢的〈出軌〉只能算是開胃菜,這樣不倫不類的例子,卻相當好理解,但已「麻痺」的人們是否代表「遲鈍」呢?又或許是一種「紓解」?大眾透過簡單的交易遊戲取得門票,進入戲院裡觀賞由資本家燃燒鈔票製成的影片,但這卻是主體與客體融合的捷徑,難以否認,觀眾(包含我),都很容易陷入電影情節當中,以為自己自由了、開闊了,事實卻是將自身侷限於狹隘的世界觀。

浪漫的電影,讓你成為玩世不恭的大情聖;武打的電影,讓你成為武功高超的俠客;驚悚的電影,讓你成為軟弱待宰的羔羊。一會兒以為自己是浪漫主義的信徒,一會兒又轉而成為捍衛傳統的衛道人士,人們到底是隨著電影蒙太奇起舞,還是隨著自身意識而翱翔?或許應將兩者結合,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,電影不過是「盯在鏡頭前的眼睛」所帶給你的意識形態,並不是全世界,而是冰山一角,但它會進入你的意識當中,「現在」成為「過去」的印象,不停地穿梭、流動著,於是我說,主體本身就能創造出蒙太奇,只是你難以將它具現化,所以要透過影片、詩…來加以組合,或是宣洩,這是「印象空間」的魅力,彷彿是零碎的拼圖加以拼湊,出現的不是左右對稱的華美圖片,而是聒噪煩人的號角聲,如此地自在,我們才能不被世俗所侮辱、欺壓…

電視裡的石老師,詩集裡的石老師,講臺上的石老師,講臺下的我,在賣場工作的我,在臺北宿舍反覆踱步的我,在捷運上等待的我,在月台排隊的我,考高中的我,考大學的我,大學期末考的我,寫報告的我,繳交報告的我…過度自我主義的主體,記憶中只有自己,容不下別人。僅能期許在壓抑自身的痛苦過程中,找到出口,創造自身的永恆性。

(本文是JEFF於2006東吳社會系二年級"藝術社會學"課堂的拙作)
 




本文章引用自此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優先選擇 FranKC 的頭像
    優先選擇 FranKC

    優先選擇聽什麼? 陳宥亘 FrANKC

    優先選擇 FranK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