遠見雜誌
創辦人
2006/03
二十九年前提倡「天下沒有白吃午餐」的觀念,是盼望企業與民間能「自求多福」,減少「倚賴心態」;此刻提倡Soft Power,是盼望決策階層能在施政優先次序上做「對的選擇」,民間能積極參與,厚植「軟性實力」。
國際情勢詭異多變,台灣前景混沌不清。其中兩個關鍵變數是:(1)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與持續發展,已使台灣的發展空間愈來愈被壓縮;(2)美國在國際舞台上已無法任性地我行我素,愈來愈需要中國或暗或明地支持。在「經貿熱、政治冷」的兩岸關係上,台灣正進退失據,陷入被邊緣化中。
台灣在被邊緣化的國際大環境中,自己千思萬慮之後,唯一可以突破的出路,就是全面提升自己的「軟性實力」—以吸引力呈顯台灣的實力,以實力來增加台灣的國際能見度。
哈佛大學奈伊教授在一九八○年代末提出了hard power與soft power的概念。前者是指一國以軍事上的強勢來壓制對方,完成國家政策目標;後者是指一國以其制度上的、文化上的、政策上的優越性或道德性,展現其吸引力。在他二○○四年的近著《Soft Power: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》一書中,曾對這兩個觀念做過籠統性的討論。
硬性實力在使用時容易產生負面力量,如依靠軍事力量來摧毀對方,造成佔領及傷亡,美國對伊拉克的動武即是近例。
軟性實力則是一種正面力量,展現在制度組織上(如民主、法治)、生活方式上(如多元、開放)、政策推動上(如環保、消滅貧窮)、文化的分享與互動上(如藝術、音樂),因其展現了吸引力,使別人樂意仿傚、學習、嚮往。
硬性實力(如武器採購)費用龐大,有時沒有嚇阻敵人,先拖垮了自己財政,並且會產生支出上的排擠效果(前蘇聯即是一例,我們也面臨了嚴峻考驗);軟性實力(如林懷民的雲門舞集)常常靠民間的自身投入,產生了良性的擴散作用,增加了別人對台灣的好感。
當史達林嘲笑:「羅馬教皇有幾個步兵師?」教徒回答:「梵諦岡統治世界,從不倚靠軍隊。」這是知識與智慧的分野,這也是軟性實力表現的極致。
就台灣當前處境來說,最安全的國家安全政策就是不改變現狀—不獨不統、不修憲法、不改國號、不辦公投。在不挑釁對岸下,台灣就可以安全地生存發展;對岸也可以專心地持續它的改革與開放。這正是藍海策略的思維,讓雙方跳出硬性實力的競賽,開創軟性實力的汪洋大海。
因此,台灣的選擇只剩下台灣人民要主宰自己命運的路。台灣人民應當把有限資源,不再追求那些沒有結果的議題。台灣人民應當集中力量,來提升軟性實力,把台灣變成亞洲沒有煙硝的人間淨土。
我們要再度呼籲,政府的注意力與資源應從政治與軍事層面轉向社會面與文化面。陳總統應設立一個超然的全國性組織,除決策官員外,邀請孚眾望的民間人士,共同推動「全面提升台灣軟性實力」的大工程,創造一個「吸引力之島」。
這個吸引力要表現在六個方面:(1)創造有競爭力的投資環境;(2)創造有優勢的工作環境;(3)創造有特色的教育環境;(4)創造有品質的生活與文化環境;(5)創造有品味的旅遊環境;(6)創造能永續發展的環境。
台灣如果真能創造那六個大環境,不僅立於不敗之地,更能立足於國際社會。事實上,令人嚮往的北歐、瑞士、紐西蘭,甚至新加坡等小國都是依靠軟性實力,受到世人稱讚。
提升軟性實力的終極目標,就是把台灣變成一個吸引力之島。只有政治人物覺醒,全民熱心參與,台灣才會有美麗的明天。這是台灣在被邊緣化中可以最後一搏的選擇。提升軟性實力,沒有陷阱,只有機會。
本文章引用自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