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 『在藍紅版圖之外,有一種對兩黨區別的刻板描述:
       典型的民主黨人是曼哈頓上西區喝著拿鐵的都會雅痞,而共和黨人是則是小鎮勞工。』



今天來談談比較嚴肅的事情,
也是幫大家了解關於美國政治,
以及政治的意識形態問題,

在一個比較成熟的民主國家,
大家往往支持的是理念與議題,
而非政黨,
主要是該政黨剛好支持某個理念或議題,
所以大家有可能會更換支持的政黨,
以美國為例,
就會在每次選舉前去登記政黨,
以及登記投票,
不像台灣每個人都能收到投票通知,
在US要事先註冊。

在台灣,
很可惜兩政黨只討論統獨,
以及中派台派,
很多議題都忽略了,
本來應該是自由派,或是比較支持大型福利政策的人,
就會支持民主黨,
而在台灣,其實也應該要有這樣的選擇性,
只可惜,以台灣的現況來說,
這些原本比較支持環保跟福利國家的政黨,
卻仍然被統獨議題給矇蔽了,
也讓台灣人的權利與福利受到損失而不自知,
而誤會了政治應該有的形貌。

這篇文章是我很欣賞的張鐵志老師所寫,
他是哥大念政治學博士候選人,曾參加學運,
懂搖滾與社會議題及批判。





【延伸閱讀】
2008.06.09
【轉貼】歐巴馬與美國的文化戰爭
2008.03.15 左手。 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Sounds and Fury
October 24,2008

台灣的政治地圖分成藍綠,美國政治地圖一樣分成藍色和紅色。藍色是支持民主黨的州,主要是東北海岸和西岸;共和黨則是中西部和南部。

在藍紅版圖之外,有一種對兩黨區別的刻板描述:典型的民主黨人是曼哈頓上西區喝著拿鐵的都會雅痞,而共和黨人是則是小鎮勞工。

可是,在意識型態的光譜上,民主黨不是比較中間偏左,所以應該比較受到低收入者的支持嗎?主張小政府的共和黨不是應該是屬於有錢人的政黨嗎?

如果這種描述是真的,那麼一種典型的解釋是,共和黨利用所謂的價值議題,如宗教、槍枝、墮胎和國旗等議題,來轉移中低收入選民,讓他們忽視自己的真實經濟利益,忘記共和黨的減稅和縮減社會福利政策是不符合他們的利益的。這是典型馬克思的說法:宗教是人民的鴉片,讓人們忘記現實生活中的壓迫。

的確,美國政治在過去二十年陷入嚴重的文化戰爭,亦即政治分歧主要是圍繞著上述那些價值或文化議題,而不是以階級為主。有人甚至認為,選民上教堂的次數比他們的收入更能預測其政黨傾向。這場文化戰爭的劇烈化是在九零年代柯林頓上台後;做為六零年代反文化之子,柯林頓成為保守派反對的典型象徵。2000年小布希總統上台之後,從競選到執政,都在文化戰爭的戰場上激烈開火,積極動員這些價值議題:不論是修憲禁止同性戀婚姻,或是組織上動員基督教右派,更不要說以反恐和國家安全之名進行恐懼的政治。

然而,這場文化戰爭雖然是真實的,但是戰火煙硝下,卻有幾個迷思遮蔽了真實。
迷思之一是窮人比富人更在乎價值與宗教議題。事實是,從1992年開始,宗教虔誠程度確實可以預測選民的政治態度:常上教堂的人比不常去的選民,有百分之十五的機率更可能投給共和黨。但和迷思相反的是,這個差別主要是在富人和中產階級;在低收入者當中,宗教虔誠程度對政治態度沒有影響。

迷思之二是如今的富人比較傾向投給民主黨。事實是,民主黨確實從九零年代開始在比較富有的州(亦即東西岸)取得優勢,因此形成藍紅分裂的政治地圖。但是自戰後起,不論在富州或窮州,富人一直都比較支持共和黨;小布希在高所得的選民中獲得六成選票。不過,有趣的是,富州的富人比窮州的富人更支持民主黨一些,這主要是因為他們在價值議題上比較自由開放,而和共和黨的保守價值衝突。相對的,總體來說低所得選民比半世紀前更傾向投給民主黨,而不是由於價值議題投給共和黨,除了南方白人。南方白人對共和黨的支持主要是因為六零年代後的種族政治,如我之前在這個專欄中討論過的。

所以,2006年美國國會大選時,共和黨的反恐牌逐漸失效,民主黨又主打健保和最低工資等民生牌,他們終於可以奪回失去多年的國會主導權。

這是形構當前美國兩黨政治的新社會基礎,當然短期因素或候選人特質仍有影響,如這次總統大選中顯然種族和國家安全等因素會更為突出。但是能掌握選民基礎與其真正需求的政黨,能獲得最終的勝利。

這對總是限於統獨泥淖的台灣政黨有什麼啟示呢?


出處:聯合報專欄2008.10.6 及此連結





<圖片引用自網路上>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優先選擇 FranK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